热处理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、保温、冷却的工艺操作,改变材料内部组织与性能(如强度、硬度、韧性、耐磨性等)的技术手段,根据工艺目的和效果不同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核心手段:
一、退火:软化材料,消除内应力
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至特定温度(通常低于相变点),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的工艺,核心目的是降低硬度、消除内应力、细化晶粒,便于后续加工或改善性能。
完全退火:用于亚共析钢(如 45 钢),加热至 Ac3 以上 30-50℃,使钢完全奥氏体化后缓冷,获得均匀的铁素体 + 珠光体组织,降低硬度(如 45 钢退火后硬度从 220HB 降至 180HB 以下)。
球化退火:用于共析钢、过共析钢(如 T10 钢、轴承钢 GCr15),加热至 Ac1 以上 20-40℃,保温后缓冷,使片状渗碳体转化为球状,降低硬度并改善切削性能(如 T10 钢球化后硬度≤190HB,切削刀具寿命提升 20%)。
去应力退火:用于焊接件、冷加工件(如冷轧钢板、焊接车架),加热至 500-650℃(低于 Ac1),保温后缓冷,消除加工或焊接产生的内应力(可降低内应力 60%-80%),避免后续变形开裂。
二、正火:细化组织,均匀性能
正火是将金属加热至 Ac3(亚共析钢)或 Accm(过共析钢)以上 30-50℃,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工艺,冷却速度比退火快,核心目的是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、消除网状碳化物。
适用场景:改善铸件的粗大组织(如铸铁退火后珠光体粗大,正火后珠光体细化,强度提升 10%-15%);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(如 T12 钢正火后网状碳化物被打碎,为球化退火做准备);对不重要的零件可替代退火,缩短生产周期。
三、淬火 + 回火:强化材料,平衡性能
这是 **“淬火” 与 “回火” 联合使用 ** 的工艺,通过淬火获得高强度、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,再通过回火消除淬火应力,调整硬度与韧性的平衡,是提升钢强度*核心的手段。
淬火:将钢加热至 Ac3 或 Ac1 以上 30-50℃,保温后快速冷却(水淬、油淬、盐浴淬等),使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,硬度大幅提升(如 40Cr 钢淬火后硬度从 200HB 升至 55HRC 以上)。
回火:淬火后钢件加热至 Ac1 以下温度(150-650℃),保温后冷却,按温度分为:
低温回火(150-250℃):用于刀具、轴承(如高速钢刀具),保留高硬度(58-62HRC),消除部分应力,减少脆性。
中温回火(350-500℃):用于弹簧、模具(如汽车板簧),获得较高弹性极限(σe≥800MPa),硬度 25-40HRC。
高温回火(500-650℃):用于轴类、齿轮(如机床主轴),获得 “强韧性平衡”(抗拉强度 800-1000MPa,硬度 20-30HRC),又称 “调质处理”。
四、表面淬火:局部强化表面
表面淬火是仅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,使表层获得高硬度、高耐磨性,芯部保持韧性,适用于轴类、齿轮等 “表面耐磨、芯部抗冲击” 的零件。
感应加热表面淬火:利用电磁感应使工件表层产生涡流发热(2-5 秒内升温至 Ac3 以上),随后喷水冷却,表层形成马氏体(硬度 50-60HRC),淬硬层深度 0.5-5mm(如汽车齿轮齿面淬火)。
火焰加热表面淬火:用氧 - 乙炔火焰快速加热工件表层,再喷水冷却,设备简单但精度较低,适用于大型件(如轧辊表面淬火)。
五、化学热处理:改变表层化学成分
通过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,使一种或多种元素(碳、氮、硼等)渗入表层,改变表层化学成分与组织,实现 “表面强化” 或 “防腐” 等功能。
渗碳:低碳钢(如 20CrMnTi)在 900-950℃通入渗碳介质(如丙烷),表层碳含量升至 0.8%-1.2%,淬火 + 低温回火后表层硬度 58-62HRC,耐磨性提升 3-5 倍(如汽车变速箱齿轮)。
渗氮:工件(如 38CrMoAl 钢)在 500-560℃通入氨气(NH₃),氮原子渗入表层形成氮化物,硬度达 800-1000HV(远高于淬火硬度),耐磨性、耐腐蚀性显著提升(如精密机床主轴、模具)。
渗硼:工件在 800-950℃通入含硼介质,表层形成硼化物(如 FeB、Fe₂B),硬度 1200-2000HV,适用于要求极高耐磨性的零件(如推土机履带板)。
六、时效处理:强化有色金属
主要用于铝合金、镁合金等有色金属,通过加热保温使强化相析出,提升材料强度(类似钢的回火,但机制不同)。
自然时效:铝合金固溶处理后,在室温下放置(如 6061 铝合金放置 4-7 天),GP 区(溶质原子聚集区)自然析出,强度从 110MPa 升至 240MPa。
人工时效:固溶处理后加热至 120-200℃保温(如 7075 铝合金 120℃保温 24 小时),加速强化相(如 η' 相)析出,强度可达 500MPa 以上(航空航天领域常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