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详细信息
一、核心结构:以托辊输送为核心的系统设计
1. 炉体与分区结构
炉体形态:呈狭长隧道状,长度根据产能需求设计(从 10 米到百米以上),沿长度方向分为预热段、加热段、保温段、冷却段,各段独立控制温度与气氛。
保温与密封:炉衬采用硅酸铝纤维模块与轻质耐火砖复合结构,耐温可达 1200℃以上,表面温升≤60℃;进出口设置多道气幕(氮气或热空气)和密封挡板,减少热量流失(热损失率≤15%)。
2. 托辊输送系统
托辊配置:由数十至数百根耐高温托辊(材质为耐热钢或陶瓷)组成,沿炉体长度方向等距排列,通过链条或齿轮同步驱动,输送速度可无级调节(0.1-5m/min),精准控制工件在各工艺段的停留时间。
辅助设计:托辊间距根据工件尺寸设定(通常为工件长度的 1/3-1/2),确保长工件(如 6 米以上钢管)平稳输送;部分托辊带轴向微调功能,防止工件跑偏。
3. 加热与温控系统
加热方式:加热段采用燃气燃烧器(天然气、液化气)或电加热管,热量通过辐射与对流传递给工件;大型线体常采用侧烧或底烧方式,确保宽幅工件(如钢板)上下表面受热均匀。
控温精度:每段配备 3-5 组热电偶,结合 PID 控制系统实现分区控温,炉内温差≤±5℃(精密型号≤±3℃),满足不同材料(碳钢、合金钢、不锈钢)的热处理温度要求(400-1100℃)。
4. 冷却系统
冷却段设计:根据工艺需求配置风冷(轴流风机强制冷却)、水冷(喷淋或套管冷却)或气雾冷却,冷却速度可调节(5-30℃/s),确保工件按设定曲线降温(如正火需空冷、淬火需快速水冷)。
温度衔接:冷却段与保温段之间设过渡区,避免工件因骤冷产生应力开裂。
二、工作原理:连续输送与分段处理的协同
上料阶段:工件(如钢管、钢板)通过上料辊道送至热处理线入口,由导向装置对齐后,平稳过渡到炉内托辊上。
连续热处理阶段:
预热段:工件从室温缓慢升温至 300-500℃,减少后续高温加热导致的热变形(如长钢管预热后弯曲量≤0.5mm/m)。
加热段:快速升温至目标温度(如碳钢正火 850-900℃、不锈钢退火 1050-1100℃),实现材料的奥氏体化或组织转变。
保温段:在目标温度下保持设定时间(根据工件厚度,10-60 分钟),确保工件心部与表面温度一致,组织充分转变。
冷却段:按工艺要求冷却(如钢管淬火需水冷至 300℃以下),完成*终组织定型(如珠光体、马氏体)。
下料阶段:处理后的工件经出口辊道输送至冷却台或后续工序(如矫直、探伤),实现连续化生产闭环。
三、核心优势:适配长工件的高效处理能力
长条形工件的稳定输送
托辊的连续支撑避免了长工件(如 12 米钢管、8 米钢板)在输送过程中的弯曲或下垂,尤其适合长度>5 米、重量>1 吨的重型工件,解决了网带式或链条式输送对长件的承载限制。
加热均匀性与处理一致性
托辊与工件接触面积小(线接触),减少了热传导不均的影响;配合炉内热风循环系统,工件上下表面温差≤10℃,同批次产品性能偏差小(如钢管热处理后硬度差≤±2HRC)。
高产能与自动化集成
可实现 24 小时连续运行,单条线体小时产能可达 10-50 吨(如钢板热处理线每小时处理 20 吨),且能与上料机、矫直机、探伤设备等联动,形成 “轧制 - 热处理 - 精整” 全自动生产线,减少人工干预。
工艺灵活性强
通过调整托辊速度(控制保温时间)、温度曲线和冷却方式,可兼容退火、正火、淬火、回火等多种工艺,适配从低碳钢到高合金不锈钢的多种材料,满足不同行业的定制化需求。